欢迎加入中小微企业档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4小时咨询热线: 400-015-194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亦庄时讯
亦城史话 | 同义庄
来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门户网站2021-03-08 10:09:08980次

上一期,小亦为大家介绍了东合盛的由来,今天我们精彩继续,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长河一起来了解同义庄的变迁。

同义庄

同义庄原属大兴区瀛海镇所辖行政村,位于历史南海子东南海子墙内的墙根下。因大兴区与通州区在该地域是以海子墙划界的,所以,同义庄正好处在大兴区的东侧边缘上。其东、南、北三面皆与通州马驹桥镇接壤。往西四里许为千顷堂,西北四里许为烧饼庄,西南四里许为石太庄。

许多人可能不知,同义庄这个村名是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同义庄是瀛海镇最小的行政村。2012年被北京经济开发区征地拆迁时,全村才只有65户,160口人。而就是这样一个小村子,还是由多个小庄子组成的。

新中国成立前,在这段海子墙里散落着“头节地”“角门子”“盆窑”“靳场”“魏庄子”和“立冬营”六个小庄子。

“头节地”是以海子墙里往西第一节地而得名,位于六个小庄子居中的位置。当时这里住有李姓、张姓、杨姓、万姓、高姓五户人家。

“角门子”即南海子的辛屯角门,位于头节地的东北侧,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海子墙土墙易砖墙时开辟的十三座角门之一。当时这里住有陈姓、王姓、徐姓、边姓、孙姓五户人家。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不久前曾在马驹桥镇民俗专家李思强先生的指引下,考查了辛屯角门遗址,发现角门的门道还在。有意思的是,这里的老户虽房紧挨着房,却不属同一个区,角门里属大兴区,角门外归通州区。

“盆窑”位于头节地的西北侧,这里因曾建有一座烧泥盆的土窑而得名。当时这里仅住有张姓一户人家,而张家即是盆窑主的后人,人称泥盆张记。

“靳场”即靳家场,位于头节地西侧。因当初这里曾是靳姓人家的场院而得名,当时这里仅住有李姓一户人家。

“魏庄子”因姓得名,位于头节地西南侧。当时这里仅住有魏姓一家,魏家人丁兴旺,共生有八个儿子。

“立冬营”位于头节地东侧的海子墙根儿下,仅住有吴姓一户人家。因建房时正是立冬之日,因此起名“立冬营”。

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中叶,海子里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当时这里属红星集体农庄太和乡。乡政府决定将东海子墙里的六个小庄子组成一个行政村。与大家一起协商时,六个庄除立冬营未同意外,其它五庄都表示同意。当给行政村定名时,都觉得原庄名没有一个顺耳的。后来有人提意,既然大家都同意组成一个行政村,就干脆叫“同意庄”吧。大家都表示赞同,这才有了“同意庄”。后来,人们图省事儿,习惯把“同意庄”写成“同义庄”。

同义庄1946年隶河北省大兴县四海乡;1952年属石太乡东合盛辖村;1955年属红星集体农庄太和乡;1958年属红星公社太和大队;1984年属太和乡;2000年属瀛海镇;于2012年1月整体拆迁至鹿海园五里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