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加入中小微企业档案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4小时咨询热线: 400-015-194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地方动态
迈入新时代 推出新举措 取得新成就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十三五”时期工作回顾
来源:转自中国档案网2021-03-15 09:31:56978次

“十三五”期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遵循档案工作“三个走向”科学论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锐意进取,推动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档案业务建设持续完善

库房里,一排排码放整齐的档案已“整装待发”——这一幕离不开最近5年的接续奋斗。在完成所有成秩序在库档案的文件级整理之后,还剩下几代人没有攻克、状况复杂、操作难度极大的档案,是档案整理最后的“硬骨头”。一史馆人以对历史负责的担当迎难而上,面对破损严重、布满尘土的残档,大家穿戴着防护服、面罩、护目镜仔细清理,每天工作下来都是“外面一身土、里面一身汗”;面对史料价值极高的玉牒档案,不仅要小心搬运、谨慎翻动,还要统筹考虑搬迁要求,一体完成打包装箱。在档案整理工作结束后,又紧接着对馆内19个需要搬迁库房内的档案进行逐排、逐架、逐卷清点,核对“档案整理分类汇总表”和“档案库房目录”两套台账,确保馆藏档案“只字片纸有着落”。

机房内,一行行指示灯昼夜不停地闪烁——这里是保存馆藏档案数字资源的“大脑”。一史馆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应用软件建设力度,已经构建起“档案数字化加工—档案数字资源保存—档案数字化利用—档案数据分析”全业务信息化流程。整合馆内汉文全文数据库,并实现跨库检索。加大馆外历史档案文献数据收集力度,丰富馆藏数字资源种类。面对高达6.8PB的馆藏数据总量,积极优化调整数据备份策略,档案数字资源保存方式日趋科学完备,做到档案数据来源清晰、保存安全、管理规范、使用便捷。

屏幕上,一个个满文单词被精确识别转换为拉丁字母——工作人员正熟练地使用着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就在几年前,专业性极强的满文档案工作还只能依靠馆内专业人员纯手工进行。为加快满文档案业务建设进程,一史馆积极探索,与专业公司合作完成了满文档案图像识别软件研发项目,开创了满文手写体文字识别转换为拉丁文的先河,荣获了空缺多年的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特等奖,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2项、作品登记证书4项。目前,应用该项目成果建设的满文档案全文数据库,已有多达1.19亿个满文单词可供检索查阅。

“十三五”期间,一史馆共完成档案整理109万件,档案数字化扫描1719万画幅,档案著录188万条,档案修复66万面,档案提还457万件,满文档案图像加工识别158万画幅,档案图像数据新增925TB。全国明清档案目录中心接收各地明清档案文件级目录条目140万条。

档案利用服务显著提升

深夜里,寂静的故宫中只有西侧“屏风楼”内还亮着灯光——馆藏明清档案正被精心编纂为档案资政参考。当天边泛白,这些沉甸甸的材料就将送交到有关部门,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服务。一史馆始终牢记档案工作的政治属性,把服务中心大局作为最重要的任务,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全面梳理馆藏有关档案史料,精准提供档案资政服务,做到主动谋划尽快办、接到任务立即办,时间紧就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充分发挥明清档案在存史资政方面的独特作用。5年来,围绕边疆、外交、民族、宗教等问题,多次报送档案选编、文件资料和资政参考,得到了有关方面的肯定和好评。

利用室内,电脑前座无虚席,不时传来滴滴答答的“交响”——来自国内外的利用者正在馆内查阅明清档案。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来馆查档人次连年创下新高,查档机位甚至一座难求。这是5年来空前的馆藏档案开放力度和不断提升的接待服务能力的最佳注脚。目前,一史馆借助馆内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近470万件明清档案查阅利用服务,高峰期和疫情防控期间来馆查档可在网上预约。此外,一史馆稳步推进档案编研工作,积极开拓在线档案利用服务,官方网站公开档案目录总量已达407万条,《清会典》《清实录》档案全文数据库已向社会免费开放查阅,微信公众号“皇史宬”每周都向用户推送明清档案有关原创文章。

展厅内,观众在《赤道南北两总星图》前驻足欣赏——这是多地“锦瑟万里 虹贯东西——‘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的场景。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按照国家档案局部署,该展览已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及北京、江苏、福建、甘肃等多地举办。为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一史馆以馆藏档案文书展为基础,加入当地历史文化元素,分别在深圳、珠海、广州举办“清宫秘藏档案珍品展”,引发观展热潮。此外,一史馆与多家文博单位合作举办大型展览4个,提供档案复制件支持各地办展100余次,有效发挥了明清档案在服务社会文化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十三五”期间,一史馆在馆内信息化管理平台新开放档案211万件,在官方网站公开馆藏档案目录311万条,出版档案史料12部197册,接待来馆查档利用2.2万人次,微信公众号阅读量80万次,官方网站点击量226万次。

事业发展根基全面夯实

暴雨天,昏暗的阁楼上人影绰绰——巡查员正在排查历史渗漏点。一史馆始终坚持“档案安全是档案工作的底线”,5年间累计值守16万小时、巡查4.2万人次、开展大型安全检查排查100余次,坚决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针对楼宇老旧、设施老化等问题,持续加强安防、消防、机电等各类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和升级改造。针对档案库房周围水路管线老化等问题,在全部档案排架顶部和装箱档案底部加装防水设施,给档案带上“安全帽”、穿上“保护靴”。认真履行皇史宬管理使用单位职责,大力推进皇史宬修缮项目施工,及时反映和解决皇史宬周界安全隐患问题,统筹推进皇史宬整体保护和开放利用。妥善保存海量档案电子数据,实行多套异质异地备份存储策略,完成异地备份磁带832盘、蓝光光盘280盘。

考场内,许多年轻同志埋头奋笔疾书——明清档案基础业务知识测试正在进行。一史馆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把好人才引进关口,在招录满文等特殊专业人员时,增加专业能力考察环节;提高教育培训质量,邀请历史、档案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来馆进行业务讲座,推广常态化岗位练兵;厚植人才培育土壤,通过承担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鼓励带动青年干部提升业务能力水平。5年间,1人获评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2人获评全国档案领军人才,3人获评全国档案专家,21人被评为高级职称,50余人公开发表学术文章近300篇。

寒风中,一辆辆运输车缓缓驶入宏伟的大楼——一史馆新馆已经进入交接阶段。建设符合明清档案事业发展需要的新馆,是几代明清档案人的梦想。早在40年前,新馆建设就开始酝酿,期间项目选址数次变更,建设规模多次调整。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位于天坛北侧祈年大街、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的新馆于2016年12月正式开工,2018年11月主体结构封顶,2020年底正式落成。一史馆在积极配合建设单位做好新馆建设的同时,着眼新馆未来长远发展,全力做好新馆开办工作,积极开展各项搬迁筹备。不久之后,明清档案事业将在新馆扬帆起航,奋力铸就新的辉煌。

迈进“十四五”,一史馆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踏上新平台新起点新征程,以昂扬的精神风貌砥砺奋进、开拓进取,全力推进新时代明清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2月18日 总第3641期 第一版